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粮食安全共同责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规范耕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支持,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善支农保障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业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粮食生产,做好“三农”工作,积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乡村振兴,以消除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优先考虑粮食安全
“八策以食为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业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2年银行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金融投入农村产业。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提高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度。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信贷资源向产粮大县倾斜。
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粮食收储领域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支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种全方位的方式。2022年,农发行将按照“保收保储、增供给、当头头、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牢牢守住保国民保底线。食品安全。截至9月末,农发行粮棉油贷款余额16875亿元,有力保障了粮棉油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一线的国有大型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把服务“秋收、秋种秋管”在本行“三农”金融工作中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资源投入,创新工作方式。目前,已计划安排600亿元支持“秋收、秋种、秋管”工作。
据介绍,农行共出台16项专项政策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对种业、粮食种植、流通加工、农垦、高标准农田项目,在分类、评级、准入、授信、保障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全力保障粮田信贷规模需求,提供经济资本计量和贷款优惠政策,引导分支行加大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力度。今年1-8月,粮食重点领域累计发放贷款14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5亿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全国营业网点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深入“三农”领域。本行积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贯彻国家保障农业生产要求,高度重视秋粮收购金融服务,聚焦区域粮食产业,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产业链生态场景,加快“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全力助力秋粮收购。
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三农金融部总经理钟骥表示,在信贷产品方面,邮储银行积极丰富产品品类,加大速贷、流水贷、产业链贷的投入,等,解决获取大客户的融资问题;在贷款定价方面,给予足够的利率贴息,继续降低农户收购成本;在贷款审批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农民的即期资金需求。近三年,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累计为粮食行业发放贷款超过100亿元。
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主要农作物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覆盖农作物210多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务的短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
针对偏远山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邮储银行创新推出“双基地联动”方式。
据邮储银行青海分行三农金融部负责人马俊兰介绍,所谓“两基联动”,就是基层银行机构和农牧业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农牧业农牧业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和农户及城镇居民贷款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双重优势,即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和基层银行与乡镇机构的资金、技术、风险管理优势,促进党组织对接融合。优点。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城西庄村的村民是双基地联动的受益者。全村种植藜麦田1200亩。藜麦种植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邮储银行信贷资金为稳产增收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以前,邮储银行在乌兰县没有设立服务点,村民如果要到德令哈市办理存贷款,来回要好几天,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把‘双连洞’办事处设在离村民较近的乌兰县,贷款两三天就可以办完,真正造福了老百姓。” 朱小强,
“双基联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最后一公里”,为村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基础金融服务,打造智慧便捷的服务平台,打造“不离不弃”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离开村庄’”。服务窗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在全省共建立“双基联动”信贷工作室53家,累计发放贷款3.4亿余元,服务农户4056户,支农余额-关联贷款超过25亿元,增长25%。
为支持粮油全产业链发展,农发行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模式。在工作中,农发行积极推动产销对接,通过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模式,支持优质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参与市场化收购。2021年秋粮收购期间,农发行共向211家企业发放贷款391亿元,实现粮食交易333亿斤;115亿。
为帮助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更便捷地获得贷款,商业银行积极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将粮食领域的产品创新大权下放到各分行。今年1-8月,农行创新了“加强村级规模种植贷款”、“信保基金贷款”、“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新粮通”等14项区域特色产品。针对粮食领域担保难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政府增信、粮食库存抵押、种业知识产权质押、农机设施抵押等专项担保方式,积极满足各类群众融资需求。粮食部门的实体。大力推进支持市场化运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已支持江苏、湖南等地项目36个,发放贷款25.89亿元。
农行还对接农业农村部新农商直报系统,通过“惠农e贷”、“农商信用通”等线上产品和平台,提供精准金融服务”。鼓励粮食主产区网点增设服务窗口,延长营业时间,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如何完善支农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短板亟待补齐。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数据匮乏、抵押担保措施不足是制约涉农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专家表示,要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更好地支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优化县域乃至村级数字金融服务,借助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和小微企业建设,探索适合“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小额担保制度。
“要加快市场化征信信息融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建设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为金融水流下乡提供便利条件。”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针对这些痛点,7月20日,银保监会系统召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电话),总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情况,交流经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会议提出,继续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刻认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充分融入本地区现有信用信息平台,坚持与农村治理深度融合,坚持因地制宜条件并逐步进行,并坚持冒险,未雨绸缪。通过整合涉农信用信息,可以缓解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解决商业银行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例如,邮储银行创新授信用户网贷产品,积极开展第三方外部数据合作,建立更加高效精准的“小额广覆盖”主动授信机制,稳步开展推进农户全民授信试点。该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邮储银行已对36.2万个信用村、634.35万个信用评级用户进行评级;推出“农村金融服务画像”数据产品,对45.67万个行政村进行精准画像。信用村建设有效促进了贷款投放。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1。77万亿元。(本报记者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