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 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涉农贷款增速稳中有升。今年以来,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让金融水为乡村振兴服务。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金融动力。
加大涉农贷款投入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加快。率比上年末提高2.2个百分点;十亿。
上半年,涉农板块成为拉动信贷增长的重要“阵地”,发挥了银行信贷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近年来,“三农”领域的金融需求不断扩大,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三农”领域的金融需求。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拉动了农村金融供给的增长。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这些因素导致涉农贷款需求增加。
其中,2022年二季度末,农村(县及以下)贷款余额3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在上一年年底;533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4.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末回落2.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9652亿元,同比减少105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末加快2.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873亿元,
“上半年,涉农贷款增速稳中有升,一方面是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积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乡村振兴也是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金融模式,夯实基础。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利于继续增加涉农贷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表示。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加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日前,中国农业银行印发《中国农业银行“央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国有央企投资乡村振兴,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农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围绕国有央企投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央企助村贷”金融服务模式,即在农业银行与国务院国资委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
此外,邮储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中小企业的定位,积极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持续打造专业化涉农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单位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助力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支持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邮储银行全年投放涉农贷款8000亿元以上。截至2022年3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68万亿元,约占全行各项贷款的四分之一,
涉农金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乡村振兴的源泉。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CR50)主席、国务院原重点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表示,发展涉农金融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范围。发展空间。金融业可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发挥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参与作用,强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信贷资金保障,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金融支持要聚焦粮食安全、脱贫攻坚、涉农经营主体、农村建设等“三农”重点领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工业是涉农贷款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加大对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延伸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银行业可尝试设计专属金融产品,通过创新金融保险工具的多元化组合,提供符合自身发展趋势的优质金融资源供给。例如,银行可以与农业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合作,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三农”产业链金融,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和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创新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经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增强农民自身造血能力;邮储银行依托“邮e链”平台,已与139家合作伙伴合作,涉及农林牧渔业、涉农批发业、粮食加工业等多个产业链重点行业,精准精准将财政资金滴灌到产业链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定经济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扩大贷款投放。中国人民银行今年5月印发《关于推动建立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贷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的通知》。企业贷款,确保涉农普惠小微贷款持续稳定增长。与此同时,银保监会于今年4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2022年银行保险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
“在政策持续支持下,‘三农’发展提速,新型农业主体增多,家庭农场、农企+农户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民理财等金融需求更加多元化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变化,大力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着力发展普惠涉农贷款。全面放贷可以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服务的到位,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叶银丹认为。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结合业务专长,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首次贷款客户拓展力度,为未获得银行贷款的客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积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合理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限,合理提高县域存贷比。
解封融资
当前,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还面临一些障碍。例如,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涉农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农村金融发展地区差异大,农村缺乏土地以外的有效抵押物。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除了一些政策性资金支持外,很难获得其他融资。
对此,叶银丹表示,现有的农业农村产权制度并不完善,中小银行涉农贷款缺乏抵押品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探索专业化的农村信用管理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简化农村信贷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信用信息,引入和建立清晰明了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农民隐性资产显性化。通过交易或资产重组实现资产增值,不仅盘活了农村大量闲置资产,也为资产向资本属性转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同时,
此外,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题,各地对涉农主体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滴灌金融“活水”。近日,在银保监会召开的“银行保险业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为创新金融服务“三农”,黑龙江启动全村授信模式,授信与农户信用评价挂钩,已服务132.92万农户授信1048.7亿元,贷款余额626.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30%,有效满足“三农”金融需求。宁夏以专属信贷服务支持脱贫人口转规模农,创新推出“活畜抵押+保险+第三方监管”、“动产浮动抵押+ ”、“枸杞贷”和“土豆贷”,“扶贫保险”无缝升级为“防贫保险”,有效解决了农民致富路上的融资保障问题。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叶林表示,当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三农”领域面临巨大融资需求,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有效发挥支农支小主业作用,中小银行迫切需要克服多重挑战,灵活控制涉农贷款信贷风险。 ,适当提高涉农普惠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强化现阶段,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责任定位。同时,推动建立多层次的政银保信用担保合作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征信机构的协调联动,加快拓展涉农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